快捷搜索:  as  xxx  as/a/keji/

专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娇


 

  万利达官网 天津大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依托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建而成,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的专业学术机构,旨在从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上推动与实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天津大学教授蒲娇,从2007年就开始专注于木版年画、天津皇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研究,2013年6月天津大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后,担任中心副主任。以下是对蒲娇的专访。

 

 

  “传统村落包含的信息量太大了”

  《中国新闻周刊》:请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天津大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蒲娇:从2000年到2010年,传统村落在十年之间消失了90万个,冯骥才先生敏锐地发现了这个现象。随后由住建部牵头,联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组织了传统村落的调查,并于2012年12月评选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这个背景下,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天津大学两个单位批准在2013年6月4日正式成立了天津大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冯骥才先生担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之后,聘请了阮仪三、陈志华、楼庆西、宋兆麟等一批在传统村落方面较有建树的国内外专家组成了学术委员会。在此之前,针对传统村落的独立性研究机构较少,所以中心的成立其实是作为一种交叉学科背景下的多领域协作研究进入大众视野的。我们中心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天津大学教师的身份。所以多年以来,我们也将传统村落保护融入研究生人才培养之中。

  《中国新闻周刊》:关于传统村落,现在仍然没有专门的研究乃至学科吗?包括相关的理论体系有建立起来吗?

  蒲娇:目前来说,我认为将传统村落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似乎不太成熟。当下,包括非遗学的创立现在也在学界存在着部分争议,但是非遗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概念,与民俗学、人类学之间的分类界限还是明晰的。当下,传统村落似乎很难从哪个学科让大众马上认可一种分类。而对于它的研究,各个学科都有发力,也能找到一个可以切入的角度,因此归属于当下的学科,或者归类于交叉学科似乎都略显不够严谨。或许,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传统村落包含的信息量太大了,而且作为一种老百姓生活在其中的文化空间,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似乎我们研究的速度,总在追赶它变化的速度。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