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as  xxx  as/a/keji/

75年,咱家门口的公交车有啥变化?


 

  万利达官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间,我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说那大街上川流不息的公交车,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一张旧车票、一条熟悉的线路、一起乘车回家的人……每个人都有关于公交车的独家故事。

  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隐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和恋人在公交车上偶遇。

  在电视剧《繁花》中,13路公交车是阿宝和初恋雪芝爱情的见证。

 
截至2023年底,我国公交车运营线路达7.98万条。从“万国牌”到中国造,从纸质票到一“码”通,行驶在大街小巷、千村万落的公交车,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今天,让我们一起乘坐北京的公交车,来一趟时光之旅。

  01

  车——从万国牌到销全球

  把时间拨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行驶在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是“万国牌”。

  那时,国家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更谈不上有什么客车工业,公共汽车只能依赖进口,有美制的道奇客车、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客车、匈牙利的伊卡路斯客车等,被大家形象地称为“万国牌”。

  而且,进口的客车不能直接上路,还需要经过改装。不少公共汽车后面都加装了圆桶,它是干什么用的呢?

  原来,由于当时我国石油资源短缺,没有足够的汽油,汽车需要改装成可以烧木炭、木柴或煤气的车。这个圆桶,就是烧煤的煤气炉。当年的驾驶员每天出车前必须要做三件事——领煤、生火和拖车。

  时间来到1956年,这年7月,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总装下线,从此中国结束了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国产汽车的发展进步,也为国产公共汽车的试制成功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解放牌卡车的底盘和发动机基础上,1957年,第一代国产公共汽车——BK640型研制成功,为了记住这个日子,人们也称之为“五七型”。从此,公共汽车全靠进口的历史被扭转。

  “五七型”在外观上参考了进口的斯柯达客车,亮红色车身,乳白色车顶,圆眼睛般的车灯,漂亮的弧线形车体,成为几代人的城市记忆。

  在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渴望》中,开篇就是这样一辆充满时代记忆的公交车驶过。

  有了国产公共汽车,困扰我们的能源问题却还没有解决。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都背上了沉重的“大气包”。

  这些“大气包”是煤气包,因为当时国家汽油供应严重紧张,只能以煤气替代燃油,开动车辆。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