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出东方 丝路越千年
悠悠岁月,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积淀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涵养着一方中华儿女。
天山南北,新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一代又一代接续奋进,唱响时代新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网信委联合指导的“何以中国·五星出东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近日在新疆吐鲁番启动。
主题活动围绕“千年回响”“共同家园”“天山有约”三个篇章开展主题讲述。活动现场,考古、文博领域专家和非遗传承人,通过新疆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述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的故事,阐释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多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以自己亲身经历、所感所受,生动展现新疆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在新疆工作生活的中外人士,通过其在新疆安居乐业、奋斗圆梦的精彩故事,展现新时代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一枚小小的印章,背后是万里归途的历史故事。在新疆,从千百件文物珍品中,可一眼千年……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汉归义羌长”印,是汉中央政府颁发给龟兹地区羌人首领的印信。“印章在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乌什喀特古城被发现,这里是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治理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的第二个治所它乾城。”20多年来,一直从事丝绸之路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讲述说。
“交河都护镇高昌,一直残存溯汉唐。佛阙依稀余断壁,黄沙千载对骄阳。”吐鲁番交河故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
穿行于此,历经数千年风雨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当年,这里是丝绸之路重镇,往来贸易路经此地必须持有通行证件。吐鲁番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徐东良现场拿出一份唐代商人石染典使用的证件——过所,“各地‘守捉’,需要对过所上的‘驴十头’等数量进行严格核对,制度相当完善。”徐东良介绍说,如今大家旅行都爱“盖章集戳”留念,其实早在唐朝就出现了。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也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
“我手中这瓶雪山水,它不是从山上采集,而是取自我们吐鲁番的坎儿井,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馆员李刚讲到,当年,先辈们想开凿坎儿井从地下引水灌溉农田,但因没有先进的测量工具且挖掘需保持直线,他们就把油灯放在身后,照着自己的影子挖,最终使“沙漠变绿洲”。
目前,新疆吐鲁番1200多条坎儿井中仍有近190条保持水流,灌溉着约10万亩农田。在家家通自来水的今天,当地许多人仍习惯用坎儿井的水泡茶、做馕、灌溉葡萄园。李刚表示,要保护好利用好坎儿井这一“活态”的文物和普遍使用的水利设施,让吐鲁番长长久久在坎儿井的浇灌下“瓜果飘香”。